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2025年8月15日,由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协同研究基地、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基地承办的“‘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师生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环节,北京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许星致辞。许星同志对此次会议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及师生致以诚挚欢迎。他强调,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既是契合了近年来理论研究领域的两个重大主题,又把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或者两个核心的概念统筹起来、一体化认识,希望通过各位专家深入的研讨,进一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发展,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陈子季分析了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原因,并希望学界同仁围绕思政课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新的探索。
开幕式由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郭名教授主持。
研讨会由P站最新入口-安全访问全球热门成人视频站 院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高正礼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研究所副所长李正华教授围绕“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经验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其重要意义与现实启示。
清华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肖贵清教授认为,应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研究,从大历史观出发梳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脉络,既要研究作为“特殊”的中国式现代化也要研究作为“一般”的世界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郝立新认为,推动“两个结合”意义重大,这与当前《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的理论学习高度契合,要从方法论的高度看待“两个结合”,深入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旭教授围绕如何深入、科学地研究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展开论述,强调了体系化、学理化、学科基础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
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法治文明高等研究院院长黄文艺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破除一切陈旧落后的制度规则和体制机制、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宏大改革实践,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北京大学p站 副院长刘军教授围绕“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辩证否定逻辑”进行了系统阐释,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态度经历了从信奉到批判再到超越这三个阶段。
山东大学p站 徐艳玲教授阐述了现代化与文明的关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华文明发展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与拓展的过程,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性飞跃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陶文昭教授围绕“两个结合”的学理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语、“优秀”的文化定位、“中国化时代化”的取向等重要问题,作了深刻而精彩的发言。
中国农业大学p站 院长张晖教授指出,“第二个结合”是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法宝,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依托,是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国智慧的现实路径。
北京科技大学p站 院长宋伟教授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建构与实践创新”为题,从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党的自我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P站最新入口-安全访问全球热门成人视频站 韩振峰教授分析了“两个结合”的实现机制,阐述了“两个结合”的主体、客体、结合体等重要内容,指出要让“两个结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落地、见效”,“见实效、见真效、见长效”。
P站最新入口-安全访问全球热门成人视频站 院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高正礼教授作总结发言。
高正礼教授由衷感谢主办方的信任与支持,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视角多元、思想深刻,为与会者搭建了深入学习、交流探讨的平台。此次研讨会在思想碰撞中凝聚了实践共识,在实践经验交流中升华了思想认识,深化了与会者对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相信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能够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促进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有益启示。